依原定計畫,今天行程是去黨家岔堰塞湖(當地人叫「震湖」),昨天大陸導遊說,去一趟要三個小時,來回再加上回到銀川,光是搭車就要十個小時,實在沒有意義,決定取消,改為前往固原西北5K處戰國秦長城看看。取得大家同意後,08:00開車,未幾即到達固原市北戰國秦長城。大陸所稱「戰國秦長城」,由今甘肅靜寧縣,經銀川固原市,再回到甘肅鎮原縣,全長174K。
戰國時期,以至於秦、漢王朝,與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長期對峙,時有戰爭。秦惠文王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這就是固原城北戰國秦長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築起了西起臨三北(今甘肅山尼縣)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的萬里長城,它由寧夏延伸入內蒙古之後,從狼山而東,經由包頭市固陽縣北部的西斗鋪、銀號、大廟鄉,進入武川縣經大青山東部,延伸至河北。
戰國秦長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從明莊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K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莊、十裡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外城更向西北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弓背狀,經喬窪過清水河,過河後再折向東南至沙窩與內城合二為一。內城與外城遺跡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內城城墩城牆高大、寬厚、完整,城線筆直如劃,氣勢雄偉巍峨。全線約8K長的內城遺跡保存較完好,除現代公路及少數後期沖溝穿破外,全線基本上不曾中斷,每200至230M便有一個城墩。外城已殘毀不堪,大部分夷為平地,殘留的城墩多為2至3M高,大部分看不到城牆。
走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戰國秦長城上,雖只是一個小山丘,卻往東延伸百餘公里。我們在小山丘上,走了公里餘,遠眺兩邊開發現代化工廠已頗具規模;美女們拿起圍巾、絲巾,迎風飄逸,狀致休閒;俊男們三三兩兩討論周遭環境,似有當年大將守邊風範。當年分塞外、塞內,武力以抗,所爭者莫非王權,幾千年來,攻殺擄掠,一代換過一代,一朝再來一朝,從無斷過,邊界百姓,居無寧日。「打穀」就是燒殺搶劫異族,所謂「非我族類,群起攻之」,正是過去遊牧民族與漢民族相互較勁之處。打了幾千年的仗,終於水乳交融,再無爭戰,塞外與塞內,一片欣欣向榮!
猶記得第一次去北京八達嶺長城,大陸導遊突然問我:「您上長城,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很快的,我告訴他:「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蹟,更是中華民族輝煌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可是,長城有多少災難,罄竹難書,長城不僅阻擋了塞外民族南下牧馬的機會,也限制了關內民族往北發展的空間!長城築成之日,漢民族就被侷限於長城內的活動範圍!」
大陸導遊聽了後,落出詫異眼神,他沒有想到,「幾千年來,長城限制了我們的發展空間,也禁錮了我們的習慣領域!」幾千年後,雖然歷史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澱,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裡。
長城,漫漫長路,雖走公里餘,寒風冷冽!
周邊現代化工廠
回族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