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內有一塊石頭,上粗下細,形似棒槌,當地人稱為「棒槌山」。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熙皇帝以該峰狀似磬錘,將此山賜名為「 磬錘峰」。 該石上部直徑15.04米,下部直徑10.7米,高38.29米,連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高60米,體積為6,508.68立方米,重量為16,200噸。 磬錘峰半腰長有一株高約3米的桑樹,據測這株桑樹與磬錘峰相親相愛已經三百年。峰下有一平台,東面斷崖有清代密宗雕像。
前往棒槌山,可在山下搭乘索道,再徒步後抵達,也可經由普樂寺步行登山。在正門買票時,售票員告訴我們,從右側登山專用道進入,較省門票,正門買票要50元,索道費另計,專屬登山步道買票25元。剪票人員細心的告訴我們前往棒槌山路線,並諄諄告知,原路順水泥路面折回,到達各處觀景台都要小心,不要滑倒。我們有三小時時間,理論上湊湊有餘,由於照相花了很多時間,最後急急如律令,匆忙衝下山,沒有耽誤到大家時間。
本計畫依路線圖,先到蛤蟆石,再到棒槌山,觀賞世紀奇石,從索道端徒步下山;然而到達棒槌山已是17:00,索道已停,只好原路折回。但是,過了棒槌山後,往前是一大平台,由此地觀賞索道動態,一清二楚,值得一往。由於時間已來不及,否則繼續往前,循索道維修步道應可下至停車場。
每個觀景台都是暢通的,不須再回頭,可以一路走過去。有一些自然泥土步道,也都能再銜接水泥人工步道。回程時,過棒槌山沒多久,右側有一自然泥土步道,進入後10分鐘接上水泥人工步道,減省數百公尺。從遠處觀看蛤蟆石,看到有人員在四周走動,抵達蛤蟆石,發現那是爬進去的,不應該如此,出遊要注意安全。
上山時背向承德,無法看到旅行資料說的「展望極佳」,下山時,雖近黃昏,但承德卻在眼下,有登高小天下之感。此時,微風徐徐,相當涼爽,走來舒服異常,無怪乎棒槌山是當地居民登山健行運動極佳處所,也是遠眺賞景大飽眼福的洞天福地,可謂遠眺近觀兩相宜。有趣的是,棒槌山與蛤蟆石為景區兩大重點,卻相背而佇,互顯特殊!
晚餐是銅鍋木炭涮羊肉,大陸導遊安排在住宿處「鯤鵬國際酒店」附近「大三和火鍋店」,一開始大家還規規矩矩的涮羊肉,酒過三巡,開始了羊肉火鍋烹調。一桌9人,吃了5 盤羊肉,一盤一斤,兩桌總共吃了10斤,號稱「厲害」!吃飽喝足,漫步回到酒店,一覺到天明。
15:47 普樂寺
15:58 購買門票25元進入!
16:08 初見蛤蟆石
16:13 第一觀景台
16:15 棒槌山出現
棒槌山與蛤蟆石背對而立!
16:31 第二觀景台
16:39 第三觀景台
抓住重點
給蛤蟆石摸摸頭
近觀蛤蟆石
棒槌山的天梯
棒槌山的天梯
17:03 越過棒槌山,前往索道途中平台觀景點!
遠眺索道交通
17:22 急急趕回
以下為不同角度拍攝棒槌山與蛤蟆石!
4/20 住宿之酒店
4/20 晚餐涮羊肉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