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馬輪到了南竿,我們下船,搭計程車玩了兩個小時,再度出境上船,開往東引,約11:00到達東引中柱港,在馬蓋先民宿安排下先用過中餐,再前往景點。走了東湧燈塔步道、烈女義坑、一線天、安東坑道、燕秀潮音、國之北疆、三山據點(33據點)、感恩亭等地。
東湧燈塔位於東引島世尾山山腰上,純白身形,高13M,聳立於峭壁旁。是馬祖列島中僅見的英式風格建築,為國家三級古蹟。燈塔面向東海,聳立於懸崖峭壁上的白色塔身,和崖下湛藍的海水相互輝映,格外引人入勝。以前是戰地,因應部隊調動,有很多步道,上山下海,靠著這些步道,部隊可以很快到達駐地。現在變成觀光景點,可惜旅遊團來了,總是走馬看花,未能細細品味。
我們這群人在台灣就是登山,對步道有敏感性,在「烈女義坑」處停好機車,走上刻有「鎮海天王」的步道,到達東湧燈塔後,可以一路觀賞碉堡、霧炮、霧笛、太白天聲、李明德紀念碑、哨所、擂鼓石等景點。然後繼續步行至「烈女義坑」,這是一塊離海百餘公尺突出峽壁的石塊,頗為壯觀!站在欄杆觀景台上,海浪衝擊聲中,像是訴說著當年的一段軼事。這一段雙O步道,先是上燈塔,經過太白天聲後,左轉走入廢營區小徑,來到「李明德紀念碑」,再上行接上主步道,看到「擂鼓石」石刻,就快到「烈女義坑」,環繞一圈,看遍浪花滔滔,聽盡衝岩聲響,當真賞心悅目!
騎著機車下行來到「一線天」,東引有許多奇岩景觀,這是其中的佼佼者,屬於海蝕溝地形,兩岩壁垂直相鄰至相接,兩座山崖之中,築有坑道,靠一座水泥橋相連(猶如黃山西海大峽谷的步仙橋),橋面距海面數十公尺。岩壁上塑有61年時參謀總長賴名湯將軍蒞臨東引巡視時所題的「天縫聆濤」四個大字。一線天過去為軍事管制區,現已開放,想聽海浪聲,隨時可以前往。但是,進入坑道,仍須提出申請。
觀賞過「一線天」,嘆服大地之奧妙,我們走向兩岸對峙時代的產物「安東坑道」,一窺鬼斧神工的人工巨著。「安東坑道」建於60年代,軍方於91年釋出,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興工整修,於93年對外開放。坑道塗滿迷彩,直覺戰地風雲,戰鼓四起;坡度略陡,下行石階四百餘,回程上行,走來勞而不累。係鑿穿東引指揮部所在地二重山的巨大戰備坑道,全長三百公尺,沿途共有八個孔道,每條都通往海邊。經整修後,觀景平台、彈藥庫、官兵寢室、中山室、豬舍等原貌重現,深具觀光價值。每年4月左右,有保育鳥類從日本南下,在坑道口及周邊島礁棲息繁殖下一代,從觀景平台望出,令人讚嘆。
接著,我們來到「燕秀潮音」,好有意境的取名,燕巢及潮音,大自然潮音尚在,燕子巢居不易,已因砲聲隆隆移往他處,只剩「人聲潮音」。景點內建有潮音亭及環谷步道,且遍佈保育類植物濱柃木及海桐,漫步其上,邊聽潮音邊觀賞,另有一番意境。駐足步道最高點,可360度欣賞四週的海崖、海灣、海岬及海蝕洞等多種不同景觀,尤其遠眺素有「金花銀燭」美譽的「老鼠沙石林」,更是美不勝收。
「中柱堤」是東引與西引之間的連接橋,附近的感恩亭,前總統蔣經國先生塑像巍然面南端坐,「親切自然,奉獻犧牲」代表其一生為國付出的精神。繼續前行,到了「國之北疆」,很多人知道中華民國國境最南到曾母暗沙,但可能不知道國境最北是在西引。順步道向上即可抵達,海面視野遼闊,夏季波光粼粼,冬季海風淒冷。另端為「羅漢坪笨」,海蝕柱林立,狀如「十八羅漢」排列,栩栩如生,又稱「羅漢柱」。
下了「國之北疆」,騎上機車,右行而去,順指標來到「三山據點」,尚有駐軍。火炮機台、機槍陣地,面對大海,佇足北疆,瞬間戰地氣氛再度席捲腦海;和平得來不易,戰地設施成為觀光景點,殺人機具成為旅客玩偶!戰爭已成為歷史,歷史卻是一面明鏡,政治上的紛爭,以戰爭開始,最後冷戰落幕,卻是顛沛流離,分隔半世紀,難得的和平,當相知相惜!思緒滿天飛,真正應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有明訓,卻是循環不止!
東引傳奇,戰地風雲,雖只半天遊,卻踏遍東西引,步道為首,景點相輔,浮生半日閒,足矣!
東引名產,佛手!
老鼠沙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