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桃園直航北京,起飛時雖有延誤,卻準點到達!印象中,這應該是第四次上來八達嶺了,81年算第一次吧!那時候的大陸之旅都是桂林進入,一路往北,經過水鄉江南、北京,可說走馬看花,到了北京,八達嶺為第一首選。上了長城,找洗手間,都是兩腳一跨,沒有門,清風徐徐,邊解決民生問題,邊欣賞塞外風光。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臨近居庸關的一個山峰,最高點1,015M,建於1504年。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刻於明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於萬曆十年(1582年)。地處於北京西北,是中國開放最早的一段長城,也是至今為止保護保存最好的一段明代長城,其可行部分全長3,741M。
102年第一次野長程穿越,來到八達嶺,隊員們不是選擇走較陡的太行山段南4樓,就是走較緩的燕山段北4樓,沒有人兩邊都走。這次前往,當作第一次,重新蒐集資料,經準計算時間後,發現南7樓、北12樓,可以在2.5小時內來回走完,但無特色,上到第一樓,與走到最後層樓,景色幾乎一樣。於是,鼓勵大家先走太行山段,再走燕山段,好多人順利完成!我則一開始就走燕山段,希望能走到北12樓,要不然就是北8樓,再順步道回走,行成O型路線。但事與願違,只能走到北5樓,就回走!
八達嶺成放射狀,需兩邊走來回,所以花時間較長,走到北4樓時,燕山段長城已不可見,太行山段長城卻向燕山彎曲而去,似否可以相會,形成敵軍進入時「甕中抓鱉」態勢?繼續走到北5樓,豁然開朗,道路穿越兩段長城之間,就是俗稱的「溝」,也就是我們說的鞍部或峽谷,當年塞外民族攻擊的突破點,現在的交通孔道樞紐!但以兩段長城走向,當年建造戰略未嘗不是如此?敵軍自塞外越溝而攻,進入此段地區,靠著堅實防守工事檔住第一波攻擊,兩側援軍繞行其後,包抄後路,來個「甕中抓鱉」,只是歷史從來沒有發生過!
長城戰史,是塞外民族與關內民族逐鹿的明證;當年首登八達嶺,往北望去,野荒荒,視茫茫,像極了電視電影中的北大荒!地陪問:「上了長城想到什麼?」順口一回:「長城建成時,不僅有效防堵塞外民族南下牧馬的機會,也限制了關內民族往北發展的空間!」遠古時代,大西北長城的戰爭,從戰國秦長城,一直延伸到趙燕長城,當戰史逐步往東移時,從嘉峪關、雁門關、金山嶺、古北口,發展到山海關,一場又一場的血淚飄盪。孟姜女哭倒長城,已經換成台灣版的販買果菜汁,笑倒長城了!
佇足長城期間,看著如長龍般的城牆,兩側延伸,似無盡頭,架構在山形稜線上;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舊事,猶如一江春水向東流,盡在茶餘飯後笑談渴飲中!感嘆:大風起兮雲飛揚,江湖軼事任飄零,壯士豪邁易水寒,一部千年血淚史!
哥倆好,同遊北京!
北京機場外圍回望!
邁向八達嶺長城
左行太行山段!
右行燕山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