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徒步經過太武山公墓,往太武山「毋忘在莒」石碑深入,來到「鄭成功觀兵弈棋處」,倒影塔就在旁邊,此處也是斗門古道的入口。塔七級,八角型,高5.76M,塔制是葫蘆型。民國7年地震,塔傾倒,民國26年日本佔據金門前才剛完工的倒影塔,馬上因軍事關係被拆除。民國93年再度重建完成,塔頂刻有「文峰聳秀」四字,現存原「峰」、「秀」、「聳」字石、即原寶蓋石,散落在遺址周圍環境中。「倒影」之名由來,傳說是由於山高塔長,夕陽常把塔影拉得長長的,倒映於海面上,吸引著海裡魚群結隊環遊於塔影中,清朝文人林樹梅所寫「塔影壓滄波,反射照巖樹, 顛倒非神通,理為靜者悟。」最能描寫太武山頂「倒影塔」的感覺。
11/20金門環島鐵馬行,自馬山觀測所前往古寧頭戰史館,經過茅山塔時拍下模型指標相片;11/21前往水頭碼頭再度經過;11/22從烈嶼鄉回來,三度經過。雖然經過三次,卻都因趕時間,匆匆而過,算是緣鏗一面,失之交臂,甚為可惜。茅山塔算是金門三古塔中最為醒目的,位於金門島的西南隅,鄰近水頭碼頭,有二處入口:一端在水頭西海路,另一端是金門氣象站。登上茅山塔的觀景平台,塔下岩石上有「金測53號」基石,及四等控制點GA28號。不僅可以看到水頭聚落全貌,也能看到遠處金城市區及海上孤島建功嶼,黃昏時還能遠望浯江溪口的夕陽美景。茅山塔共有六層,底下為一岩石底座,上窄下寬,塔尖為葫蘆頂,以花崗石實心砌成,呈六角形,因塔居高地,因此被視為水頭重要地標。
明洪武二十年間(西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建築金門城時,衡度水陸形勢,做航海標誌,而有金門三塔之建。文臺寶塔是金門唯一沒有毀於戰火,未受砲彈損傷的明代石塔,過去曾作為航海指標。塔頂有鐫字及浮刻,面向金門城方向的塔檐下,掛著一塊長條石板,橫鐫有「奎星聳照」四字,下方浮刻有「魁星踢斗」圖象,祈求文風興盛的意境明瞭,塔下的盤石有明代武官陳煇手書的「文臺寶塔」墨蹟,以及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國之金湯」墨寶,相當具歷史意義,列為國定古蹟。
11/23騎乘機車,做金門行最後巡禮,尋找未走過的行程,順指標來到文臺寶塔,在岩石上繞了一圈,總算把金門三塔全部繞過一遍。金門多古蹟,三塔亦凜然,各有其價值,徒步上倒影塔,鐵馬經茅山塔,機車走文臺寶塔,雖不能說手到擒來,已是心滿意足!
▲金門三塔:左起文臺寶塔、茅山塔、倒影塔
▲金門三塔之一 倒影塔
▲金門三塔之二 茅山塔
▲金門三塔之三 文臺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