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良久,想一役竟全功,包括奇萊南峰、南華山、能高越嶺、錐麓古道,每天走十三公里,6~7小時,來一次豪華糜爛行;卻在梅雨未到前,短暫陣雨,能高東西段落石不斷而告終!能高東段產業道路斷,要多踢20K出來,遊興大打折扣,能高越嶺提前喊卡;4/30有關單位再度宣布能高西段0.3K落石不斷,暫時封閉,自此能高越嶺全段中斷,奇萊南華也無法前往,只剩能高越嶺的最後努力!
早先規劃的能高越嶺,原申請進入錐麓古道的22人,在風雨飄緲中,維持不變,照樣出發!原預估5/3天氣和暖,5/4天氣轉差,卻適得其反,在雨勢中進入中橫步道,別有一番風味;5/4的錐麓古道,卻是陰轉晴的極佳登山健行天氣,視野廣大,展望極佳,縱深及遠!人算不如天算,但是撿到了,又是好的運氣!5/5一場大雨驚醒了安全回到家,熟睡中的這一群登山客,這場雨來的正是時候,我們已經應用時間差完成風和日麗的錐麓古道!
最近一次進入中橫步道是94年,已將近十年未進入,以前的豁然亭步道未能全線通行,長春祠步道時斷時續,蓮花池步道也已局部封鎖,文山綠水步道聽聞又不通,九曲洞步道因落石嚴重已封閉多時!只剩綠水合流步道、白楊步道、布洛灣步道、砂卡礑步道,安全性高、自導性強,輕鬆浮生半日閒有了選擇!
晨05:50,比預計時間晚了20分鐘出發,在梅山、斗六接人後,經二高、國道六號,直撲合歡山,雨霧中繼續前進,暫停於白楊休憩點。小休息後,在明隧道前停車場下車,整裝後進入中橫公路(台八線)167.9K的白楊步道!白楊步道是1984年台電為了開發「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所闢建的施工道路之一,因施工道路的闢建,白楊瀑布美麗的景觀,才得以讓人容易親近。
「多隧道」與「多水」是白楊步道的兩大特色。從入口到水簾洞,2.1公里路程有七個隧道,應攜帶手電筒備用,「多隧道」名實相符;白楊步道沿溪而行,前段是立霧溪支流瓦黑爾溪,後段是立霧溪上游的塔次基里溪,兩溪會流於白楊吊橋。漫步其間,可欣賞峽谷溪流、山壁苔流,隧道中小似雨滴、大至水簾在黑暗中傾洩而下,「多水」實至名歸。
布洛灣台地位於中橫公路180.4K處上方,是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屬於立霧溪環流丘,經千百年而成台地,太魯閣語意為「回音」的意思。曾是太魯閣人的部落,如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成立管理站,並規劃成具原住民文化特色的園區。「燕子口-布洛灣步道」出入口位於布洛灣伊達斯廳旁及中橫公路溪畔隧道西口處。從布洛灣台地西側伊達斯廳旁,順步道直下中橫公路後,再走約500M到達燕子口,步道全長約400公尺,落差約120公尺,均為階梯。從布洛灣下行,約需15分鐘,若從公路上行,約需20分鐘以上。
車行到達砂卡礑,仍飄著雨絲,正好一部遊覽車載著陸客過來,感覺人潮洶湧,遊客如織,遊興大減。兩位小巴司機說要到新城走一走,就搭便車先進晚上投宿之處,吃個點心,洗個澡,一進一出,也耗掉個把小時,回到砂卡礑停車場,竟然有人出來了,好快的速度!
砂卡礑步道海拔約60M,從入口處到五間屋約2.0公里,來回一小時,終點三間屋約4.5公里,來回2~3小時,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砂卡礑溪十六公里的流路中,形成峻秀的峽谷,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步道沿途過去曾有多個原住民聚落,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
最後,來到太魯閣牌樓前,大概是所有人大學畢業旅行的留影處,我們拍了張團體照,意猶未盡的四處逛逛!當年,花蓮登陸的颱風,灌進立霧溪,直襲布洛灣,造成重大損失,如今已是景觀重現,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