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口水庫位於河北省唐山市與承德市交界處,是灤河幹流上游第一座大型水庫,是引灤入津的主體工程。水庫蓄水後,庫區內喜峰口長城部分沒入水下,形成特有的水下長城景觀。潘家口抽水蓄能電站是中國第一座投入運行的大型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
早上以敞篷船接人,湖中換搭遊艇,從大刀園碼頭駛入潘家口水庫,聽著導覽員解說,對潘家口水庫、喜峰口長城、潘家口長城有了一番認識,更對抗戰時期,29英勇運抗日,500敢死隊的壯烈有了進一步瞭解。說明中,提到喜峰口野長城有鐵絲網圍住,只能遠觀,跨越封鎖線有所不宜。我們充滿好奇心的說,先靠岸再看看。
遊艇緩慢靠上喜峰口水上野長城,大家下了船,還來不及交代,一窩蜂就往上衝,敵樓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於是,跟大家約定半小時,也跟大陸導遊打了招呼,請他斡旋斡旋。「沒問題啦!」大陸導遊很爽快的答應,希望我們能玩得盡興,以補上次未能「登陸」的遺憾!上到敵樓,回頭俯瞰潘家口水庫,綠波蕩漾,山水之間,產生共效作用,美極!走了兩個敵樓,留下不少相片,滿心歡欣後,陸續往下回走,準時回到船上。
喜峰口戰役發生於1933年3月12~24日,地點在河北省、熱河省交界一帶的長城隘口喜峰口,是抗戰初期的主要戰鬥之一。交戰一方守軍由宋哲元領導的陸軍第29軍,另一方則為日軍的關東軍所轄第八師團第四旅團及獨立混成第十四旅團,日軍於17日占領喜峰口。後國軍組織500敢死隊,配合大軍,夜擊日軍,東出鐵門關,西過潘家口,由山間小路迂迴至敵後包抄日軍,殲敵數千,奪回喜峰口,史稱「喜峰口大捷」。
潘家口,古稱盧龍寨,東漢建安十一年(西元206年),曹操北征烏桓即從此出寨。潘家口新關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西元1562年),派有重兵駐守,與喜峰口城堡都是明代長城的兩個重要關隘,當時中原通往北疆和東北邊陲的咽喉要道。灤河從此流進口內,兩岸危岩聳立,地勢非常險要。此次前往,潘家口水上野長城正在整建,架起鐵梯凸顯陡峻,過敵樓後,可到圓形烽火台,但是坡陡難走,都在到達敵樓後,即原路回走。若有一小時,當能走到最頂端的烽火台,登頂遠眺眾山小。
1975年至1981年,當局利用這裡的山形地勢,在灤河上游寬城、遷西、興隆三縣交界處,修建潘家口水庫,喜峰口長城位於潘家口庫區內,其主體淹沒於水下。歷時十年的「引灤入津」工程橫切長城,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雄關鑲入一潭碧波,從而形成萬里長城一處絕美景色——水下長城。
喜峰口水上野長城敵樓
遊艇登陸,人員攀旋而下!
前往敵樓
潘家口野長城
潘家口水上野長城,最後圓形為烽火台!
整建中的潘家口野長城
潘家口水下長城
潘家口水庫
感謝導覽員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