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機會再來金門,一定要留下更多時間細細品味閩南建築之美,尤其是民俗文化村。多年前第一次來也曾這麼說,隨著時間飛逝,來金門已有多次,每次都踏足民俗文化村,每次都如是說,每次都自打嘴巴,每次都再等下一次,每次都事後後悔。進入民俗文化村前,要做功課,否則拍拍照留個影,事過境遷,一無所知,只是來過,留影為記,卻沒有增廣見聞。
有文宣如此說,甚有所感!「來到金門,如果想看到完整的古厝聚落,一定不能錯過位在金沙鎮的山后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包括16棟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1棟學堂建築及1棟王氏宗祠,共18棟,合稱為「十八間」。這群建築完成於清光緒26年(西元1900年),為旅日僑胞王國珍、王敬祥父子經商有成,號召族人闢建,佔地相當廣闊。這18棟屋邸藉由四周隘門防禦,形成嚴密自衛空間,以防盜匪侵襲。建築上全都依山面海,格局、型式、排列工整一致,整齊劃一,配合彩繪、石雕、磚雕、交陶裝飾,凸顯精緻建築風貌,展現傳統建築的工藝技術,說是金門閩南建築的代表作也不為過。
一如往例,進入民宿文化村,仍然拍照留念。比較不同的是小販羅列,巷弄內亦有,與以前來時大不同,或許遊客多了,賣點金門特色食品貼補家用,不無小補。只是有些遊客吃吃就走了,似乎來此「填飽肚子」,民俗文化村不過是個過境!雖然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利用原有房子規劃了禮儀、喜慶、武館等主題館,展出往日文物,讓遊客們踏入金門歷史,但是這些遊客似乎不領情,還是「填飽肚子」要緊。
走累了,想要在「王阿婆海蚵煎」歇息一會,順便「填飽肚子」,卻座無虛席,只好再逛!想到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前後,判若兩地,之前叫「門可羅雀」,現在叫「門庭若市」,可是又覺得豈僅僅是「門庭若市」可以形容,簡直是「摩肩擦踵」,說是喜事,發展觀光,賺觀光財有何不好?看到外國人很少就坐,到處逛,到處吸收新知,到處瞭解閩南建築!偶然發現,這「填飽肚子」觀光財賺的是自己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