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到過澎湖,徒步桶盤嶼時,驚訝於玄武岩柱的壯觀,20年的望眼雲穿,終於再度與這一塊美景天成的大自然寶地相逢。來到澎湖八天,帶著對玄武岩的再次認識,走遍本島與離島,先在東吉嶼看到「東吉之眼」與海蝕柱,到了七美大灣魚釣場目睹柱狀玄武岩,大嘆鬼斧神工,此後每天都會與玄武岩面對面,卻樂此不疲,也開啟了澎湖之行的知識之旅!說「菊島風華 跨海逍遙」一點也不過份,優游自在,輕鬆愉快,有份另類旅遊的樂趣!網路上蒐集一些資訊與數張相片,及團隊所留紀錄資料,整理成文,以共同分享。
澎湖有著湛藍寬廣天空,近百個島嶼中最高點是貓嶼的H79M,放眼望去晴空萬里、一無遮攔。群島由火山噴發而成,但不是一般所見噴發後呈岩漿流出,而是裂隙式火山噴發形成。玄武岩漿比較稀,一噴出來就散開成平台狀,岩漿噴發點甚多,形成很多山丘台地、獨立島嶼。當岩漿在地表冷卻,岩體會向熔岩中心收縮、產生張力,因而形成五角或六角形的柱狀節理;岩漿成分不同,形狀、顏色也有所差異,桶盤嶼有澎湖最壯觀的矽質玄武岩石柱群。
「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讓世人瞭解地球遺產價值,及更明智的使用地球資源,達到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關係而設置,澎湖玄武岩地質是台灣最能推上國際舞台的地質公園。玄武岩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深具觀光潛力,相關單位推動「澎湖海洋地質公園」的設立,縣政府也成立了六個地質公園,包括奎壁山和赤嶼、員貝嶼、小門嶼、天台山、桶盤嶼和七美東北海岸,為澎湖觀光加值。
澎湖傳統建築以玄武岩與及咾咕石為主要材料,當地人稱玄武岩為黑石,來自海底珊瑚礁的咾咕石為白石,這兩種材料混合運用在傳統建築中,使澎湖建築別具特色。有些地方如湖西鄉南寮村,因附近玄武岩不多,傳統房舍會把玄武岩運用在柱子的底層和階梯,係因其質地堅硬、支撐力強且不易損壞。但在西嶼鄉,玄武岩數量很多,應用在民宅的比例相對就高。我們列舉東吉嶼、望安、鳥嶼等外島,並與本島做一比較。
「大菓葉玄武岩」映照著水面,多了一分沉靜的美;「三石壁」特殊的三塊柱狀玄武岩,配合當地色彩,有種獨特丰采;「池西岩瀑」利用後天魚塭特色,形成玄武岩柱特殊的小瀑;風櫃的海蝕洞因海浪侵蝕而成,大浪時海蝕洞的空氣受到擠壓會發出共鳴聲音,而有「風櫃聽濤」之名;員貝的海蝕柱,充滿想像力,稱為「石筆」、「百褶裙」;小門的海蝕拱門化身為「鯨魚洞」。這些特殊玄武岩地質,隨著觀光蓬勃發展,呈現在遊客眼前,使澎湖地質景觀成為不可多得的亮點。
▲ 桶盤嶼柱狀玄武岩,號稱澎湖之冠!
▲ 東吉之眼,奇特的玄武岩!
▲ 東吉之眼,奇特的玄武岩!
▲ 鋤頭嶼之藍洞!
▲ 東吉嶼之海蝕柱
▲ 東吉嶼日本軍社遺址,為玄武岩建材!
▲ 東吉嶼裂開之海蝕平台
▲ 東吉嶼建築
▲ 東吉嶼建築
▲ 西吉嶼藍洞
▲ 西吉嶼藍洞
▲ 西吉嶼藍洞
▲ 東嶼坪嶼建築
▲ 東嶼坪嶼外海鐘仔嶼,玄武岩紋理!
▲ 七美大灣礁釣場
▲ 七美大灣礁釣場
▲ 七美望夫石
▲ 七美下巷攀爬玄武岩
▲ 七美小台灣附近
▲ 七美龍埕下石階
▲ 七美龍埕
▲ 七美大獅
▲ 七美南嶼城
▲ 望安花宅咾咕石建築
▲ 望安天台山下海岸線
▲ 湖西鄉南寮古厝
▲ 湖西鄉南寮古厝
▲ 湖西鄉風櫃聽濤
▲ 湖西鄉風櫃聽濤
▲ 疊玄武岩石建漁翁銅像
▲ 員貝嶼,塊狀玄武石!
▲ 員貝嶼建築
▲ 員貝嶼,百褶裙!
▲ 員貝嶼,百褶裙!
▲ 鳥嶼建築
▲ 小門嶼,柱狀玄武岩!
▲ 小門嶼,鯨魚洞!
▲ 外垵,三仙塔!
▲ 大菓葉玄武岩
▲ 大菓葉玄武岩
▲ 三岩壁玄武岩
▲ 三岩壁玄武岩之一壁
▲ 三岩壁玄武岩
▲ 池西岩瀑
▲ 池西岩瀑
▲ 二崁古厝群
▲ 二崁陳家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