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行程起自阿里山公路85K,二萬坪林道起點,目的是尋找屏遮那車站,網站搜尋尚有站牌遺跡,只是到了現場,屏遮那車站地面物似乎已從地表消失。整個阿里山到十字路步道,除了上次勘查時,確認二萬坪山下阿里山公路87K的山葵園步道沒有問題,這一次更加確認「二萬坪車站-屏遮那車站-屏遮那山」,再加上屏遮那山下阿里山公路80.75K也經確認,一條嶄新路線「阿里山十字路步道行」總算成型!
- Jun 19 Fri 2020 17:33
20200618 徒步阿里山-十字路步道
- Jun 16 Tue 2020 09:48
20200613~14 穿越中央山脈,漫步能高越嶺(第二天,東段)
欲知前事,請看上回:20200613~14 穿越中央山脈,漫步能高越嶺(第一天,西段)
- Jun 15 Mon 2020 17:08
20200613~14 穿越中央山脈,漫步能高越嶺(第一天,西段)
1969年,台灣登山史上首次出動直升機搶救「山難事件」,某校登山社團舉辦能高越嶺活動,卻因隊伍遲歸引起社會注意,直升機上演搶救任務。最後雖是隊員自行走了出來,但是「能高越嶺」四字已深植腦海。當了兩屆四年民間團體登山社團理事長,卻與能高越嶺緣鏗一面,多次前往奇萊南華,腳步卻只及於天池山莊,未能越過「光被八表」,繼續向東深入。50年來,思之憶之,難以忘懷,突然台灣登山政策有了大轉變,決定在颱風雨季來前先走一趟!
- Jun 12 Fri 2020 09:45
20200611 大湖尖山縱走大坑山下文峰
五月覓徑走了大坑山佛寶寺,來到半山仔,看到大湖尖山產業道路岔路,回來後將Google地圖看了一遍,發現搭公車到大湖,登頂大湖尖山後,再走向大坑山(魯地圖叫大坑山,當地人稱為菜公山,卻是不同山頭)佛寶寺,然後走到文峰遊客中心上公車,全程約21K,是個可行計畫。在大湖尖山第二涼亭考慮變更計畫,從大湖尖山縱走天雲山、文峰山,在大坑接上預定路線。登頂大湖尖山時,發現螞蝗甚多,決定年底再來,仍依原計畫O繞大湖尖山,縱走菜公山。
- Jun 10 Wed 2020 14:41
20200605 浪漫合歡六峰連稜縱走
氣象預測晴天,規劃看完夕陽後再下山,機率如同觀賞日出一樣,只有1/13,抱著希望,我們9人包車出發了,合歡六峰連稜縱走!「石門山北峰-石門山-合歡尖山-合歡東峰-合歡主峰-合歡南峰」,若一切順利,我們將會是台灣登山界第一支「合歡六峰連稜縱走」的隊伍,行程雖簡單,卻已涵蓋台灣高山各類地形,包含草原、箭竹、裸稜、崩塌、碎石坡等,可謂長程百岳縱走的縮小版。加上午後強風、疾雨、濃霧,高山惡劣環境都來了,畢竟這已是H3,400M的高山,但是我們甘之如飴!
- Jun 09 Tue 2020 09:31
20200608 有雨?非雨?佇足拉拉克斯巨木群
從今年3/18首度進入拉拉克斯巨木群,回來寫了一篇部落格後,一個月內該篇部落格超過2,000個人進去閱覽。每到假日,拉拉克斯林道車滿為患,當地鄒族原住民深以為擾!是對耶?是錯耶?對於一個始作俑者應深自檢討!疫情剛過,大家都很悶,突然有一個新景點,久處森林深處人跡罕至,卻是交通可以很快到達,加上鄰近原住民居住區域,若以特富野古道為出發點,有著一次活動多層面接觸的機會,當然趨之若鶩!
- Jun 09 Tue 2020 07:09
20200608 漫步特富野古道 享受知性健行趣
很多人走過6.3K特富野古道,總是來去匆匆,似乎只是為了休閒健行來此一遊,對於古道歷史典故、鐵道棧橋、流水亭榭、冰河遺物、柳杉紅檜,產生不了一絲興趣,印象中只是「去過了!」,未留下知性可供回憶的紀錄!1994年第一次從自忠進入,特富野端出來,感覺新意,以後多次縱走自忠東水山,從鐵道2.67K折回,未做全貌瞭解。今年因多次起步特富野古道,進入拉拉克斯巨木群,多次進入後,對於特富野古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 Jun 08 Mon 2020 18:52
20200604 屏遮那山、黑森林步道、二萬坪山
這個行程屬於舊路新走,過去走過好幾次,屏遮那山可以從阿里山公路77K(十字路附近)及81.2K上行。但921地震、八八水災及歷次颱風暴雨後,步道受損嚴重,又未經整理,處處斷竹倒樹,通行困難。雖曾於2016年兩度往探,但仍以二萬坪林道進出為主,不建議進入叢林中奮鬥。
- Jun 07 Sun 2020 07:56
20200606 頂湖五指連峰雨中行(凸龜山、芙蓉山、大凍山、霹靂山、樂野山)
走了多少次已不記得,留下數篇記錄,20年前走通大凍山縱走芙蓉山下頂湖時,定名這條路線為「頂湖五指連峰」,係指「霹靂山-大凍山-大凍山南峰-芙蓉山北峰-芙蓉山」。幾度颱風暴雨侵襲,大凍山芙蓉山之間步道破壞得慘不忍睹,直到2017年再度往探,大凍山南峰與芙蓉山北峰不知其所在。該次活動起步石桌,經過樂野山(九層巃坪山),故重新定名「頂湖五指連峰」為凸龜山-芙蓉山-大凍山-霹靂山-樂野山。
- Jun 02 Tue 2020 10:52
20200531 環台北天際線IV(猴硐-基隆)
依據「環台北天際線」設定的路線:「由小粗坑古道至此路線最高點小粗坑山,一路往下行經九份、琉榔路觀光步道、『瑞芳三山』龍潭山、瑞芳山、秀崎山、五坑山砲台遺址、四腳亭砲台、月眉山、抵達有『基隆都市之肺』、『基隆陽明山』美名的小百岳紅淡山,終點至基隆火車站。」我們趕早搭05:11從瑞芳開出的平溪線小火車,05:17抵達猴硐,開始一天的登山健行。卻因路線乏人問津以致無法穿越,在月眉山三上三下「天外天花園墓園」;後接公路進入天際線標準路線,又因軌跡圖有誤,走到斷崖再折回。所有人員經過11個小時辛苦奮鬥,未能登頂最後目標紅淡山,見識到「登山」兩字!
- Jun 01 Mon 2020 10:35
20200530 環台北天際線VII(淡水-林口)
與北部「閒閒隊」同步規劃「環台北天際線」時,正值「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蔓延,全球警訊,未曾想到竟然演變成幾世紀來禍害最大的傳染病!因疫情之故,取消了「五四縱走」,又因天氣已近炎夏,台北盆地酷熱,所以先安排第四段(猴硐-基隆)與第七段(淡水-林口),走過以後再視狀況決定後續安排。我們規劃分段完成「環台北天際線」,參加者致贈繡有「環台北天際線 趣徒步任我行」Waterproof帽子一頂,以資紀念。由於帽子繡字分成兩排設計,看起來又像「環台北趣徒步 天際線任我行」。
- May 29 Fri 2020 18:13
20200529 鷺橋跨浪
1948年評定版嘉義八景之一「鷺橋跨浪」,「鷺橋」指的是當時的白鷺橋(今之軍輝橋),大雨過後,八掌溪之水澎湃洶湧,奔流朝西而去。站在白鷺橋上俯瞰滾滾洪流,有如大海巨浪,故曰「跨浪」,合之就是「鷺橋跨浪」。去年彌陀映月橋完成,走過彌陀映月橋,站在八掌溪北岸吳鳳堤岸高點上,觀看大雨後攔水壩下巨流,氣勢雄偉,轟然作響,遠處即可聽聞。若無大雨,風平浪靜,則白鷺絲影舞於攔水壩,又是另一番景緻,或許此地才能算是真正的「鷺橋跨浪」!
- May 28 Thu 2020 13:36
20200528 尋蹤道將圳源頭 漫步八掌溪河堤
擔心雨後步道泥濘、即時下雨機率仍大,取消今天「阿里山最高峰石水山主峰」活動;晨起無雨,依慣例到戶外走走,還是上了八掌溪北岸吳鳳河堤步道。走著走著,小雨來了,淅瀝嘩啦的,撐起摺疊傘,來到彌陀映月橋,遠眺「道將圳」引水口,決定不走了,好好瞭解一下「道將圳」。於是,來回走了幾趟,也深入草叢中,近處觀看「道將圳」經過引水道閘門情形,可能因雨關係,閘門放下,無水外放,這幾天雨勢已足夠「道將圳」使用,八掌溪卻仍是涓涓細流,未能看到「鷺橋跨浪」現象。一路追蹤道將圳,走上重慶二街,進入嘉油鐵馬道,穿越北回自行車道,進入嘉義縣!
- May 25 Mon 2020 10:21
20200524 合歡五指連峰雨中行(合歡南峰、合歡主峰、合歡東峰、合歡尖山、石門山)
每年五月底都會來合歡走一趟合歡五指連峰,五指連峰指的是合歡南峰、合歡主峰、合歡東峰、合歡尖山、石門山。昆陽起登,先登頂合歡南峰(H3,205M,首府圖補),經過最少五座山頭,由步道登頂合歡主峰(H3,417M、3-6388)。下武嶺,越過馬路,從觀景台洗手間左側步道上行,穿梭箭竹林,登頂合歡東峰(H3,421M、森林三角點、「九峨」之一),沿合歡山東峰步道下松雪樓(台14甲線33K)。從合歡山莊旁步道登頂合歡尖山(H3,217M),穿過基點,下台14甲線,越過公路,上行石門山步道,登頂石門山(H3,236M、3-6389)。
- May 23 Sat 2020 17:28
20200523 嘉義市文化路世賢路綠地徒步環繞
自行預測今晨會陰天,早早起床等雨齏(公園雨齏,1948年評定版嘉義八景),06:30雨停了,出門弄個早點,心想沒事出去走走。看了天氣預測、雷達回波、衛星雲圖,判定四個小時內不會下雨,帶著小型摺疊傘,出發了!走文化路,繞經世賢路回來,約需三個小時,14K左右。穿著運動鞋輕裝出發,走來舒適恬如,腳步輕盈。想到學生時代重裝一小時可以走到6K以上,現在輕裝能走5K就已不得了,兩小時要走10K,根本不可能,一陣疾走差點達陣,這樣成績還算差強人意。
- May 23 Sat 2020 06:01
20200522 漫步嘉油鐵馬道 重溫重鞋踢馬路
連日梅雨,時大時小,山區去不了,只好在市區踢馬路。兩年前買的重型登山鞋很難適應,國產品穿起來腳底痛,外來品楦頭小穿來不適。當時猜想,或許國產品紓解地面反作用力較差,外國人楦頭較小之故。在買了三雙昂貴登山鞋,所費不貲後,找輕型登山鞋試用,也因此踢馬路不再是難事。今年先是痛風首發,又是皮蛇纏身,再加不慎摔倒肋骨骨折,一番禁酒飲食控制後,體重減了8Kg,身體狀況趨於正常,把重型登山鞋拿出來,踢馬路覺得還能適應!
- May 22 Fri 2020 14:21
20200521 徒步環繞八掌溪嘉義五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大呼「胡不歸?胡不歸?」為後世士子所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當了一輩子「學生」,即使深入社會也還在學習,「背」了很多文辭,突然間「教學相長」名詞進入腦際,而且言之有理。一片渾沌中,已到知命之年,這些名詞都已是過眼雲煙,只有揹著背包玩走山水才是真的,即使居家,也要出門逛逛。梅雨季來了,遠路不能去,怕雨,殊不知「人在雨中只覺雨小,人在雨外方覺雨好大!」
- May 19 Tue 2020 09:56
20200517 頂石桌步道群登頂大凍山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三月…..」跳動的音符,優美的旋律,醉人心旋!走一趟頂石桌步道,竹林、櫻花、茶園、柳杉、雜木,清晨旭日,黃昏晚霞,讓心情隨著飛躍音符跳動,走千百遍也不厭倦;聳直檜木林中的檜木棧道,不疾不徐登頂大凍山,藍天綠地白雲飄盪,宛如優美旋律圍繞山巔,走千百遍也不厭倦。
- May 18 Mon 2020 14:08
20200516 奮水瑞縱走
2009年在水社寮「圓盤巃山」與「石盤巃山」摸索瑞水步道狀況,發現正在施工,心想瑞水奮步道環線即將實現。過了幾天,八八水災來了,阿里山受損嚴重,道路柔腸寸斷,步道更是殘不忍賭。2013年9月7日,前往圓潭自然生態園區時,偶然發現圓水步道已經完成多年,瞬間,「瑞水奮O縱計畫」成型。這是2002年「瑞太俠客行」千人大型活動的夢想與目標(連結瑞水奮步道成一日O型),這一次的偶然發現,加速走通奮水瑞全線的動力,終於號召人馬,一個月後做了一個「瑞水奮瑞O繞26K」大串連。
延伸閱覽:20131019 「瑞里-水社寮-奮起湖」大O縱、20131221 再遊「瑞里、水社寮、奮起湖大O縱」、20171209 圓水奮瑞26K大O縱、20200101 圓水奮瑞大O縱
「武俠瑞太」、「瑞太俠客行」塑造了瑞里(H1,200M)新形象,當武俠人士在竹林間飛來飛去時,新型旅遊環境誕生了!正如「瑞太俠客行」發刊詞所言:「自地牛翻身,山形易位以降!武林菁英,相繼淡出;江湖豪傑,不再舞袖;華山論劍,早成絕響;倚天遁形,屠龍失利。嘉義山協,有鑑於此,登高一呼,廣發英雄帖,再現俠客行。四方來鴻,八面飛絮,十路聚流,千人會師,武林大會,於焉開始。一願重聚江湖群英,風起雲湧古道行;二願再結武林情緣,訪古探悠會瑞太;三願攀岩走壁休閒化,宿營野露傳世人。」
- May 14 Thu 2020 17:33
20200513 覓路百米,完成大坑山佛寶寺O繞
義大利著名登山家被問到:「你為什麼登山?」留下了永載登山史冊的世紀名言「因為山在那裏!」多少年來,登山客前仆後繼,為的就是「因為山在那裏!」這句簡單的話。2005年首次從半山仔的「石階登山捷徑」登頂大坑山,為的就是哪一小段昂貴的大理石(花崗石)步道。前天,朋友邀約搭車上了佛寶寺,重睹大理石步道,昨天為一償宿願,再約今天菜公山佛寶寺O繞,三度登臨這條昂貴步道,也在尋尋覓覓下,經由「石階登山捷徑」完成O繞目標。心中相當暢快,雖然只是郊山,但沿途的多個石製土地公廟,顯示這是難得的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古道!